据World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Academy(WSEAS)2022年7月报道,王迎旭教授对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 Conjecture)的开创性形式化证明经专家评审已在WSEAS Trans. on Mathematics期刊(Vol. 21, pp. 563-571)发表。此突破性成果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关于280年以来悬而未解之哥德巴赫猜想的理论证明,从而解决了目前世界上十大数学难题之一。
数论中的一个基础挑战是哥德巴赫猜想,其起源于1742年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Christian Goldbach)写给利昂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的信中提出的一个疑问:“是否每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质)数之和?”哥德巴赫猜想看似简单,要证明它却极为不易,因而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1966年中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称为“弱哥德巴赫猜想,或三元哥德巴赫猜想,”即“一个足够大的偶数可以表示为一个素数和一个最多有两个素数因子的数之和”。47年之后,法国的哈洛德·贺欧夫各特(Harald A Helfgott)在2013年形式证明了此弱化猜想。
由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极端复杂性,此前尚无在所有情况下都成立的数学证明。加拿大卡尔加里(Calgary)大学Yingxu Wang教授,Fellow of IEEE,我校巴渝学者讲座教授和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暨Stanford、MIT、UC Berkeley和Oxford客座教授最新的研究突破表明,哥德巴赫猜想未解之迷的关键是缺少一个任意偶数的素数分解理论(见图1)。基于对全新镜像素数集及其递归性质的前所未有之发现,王教授首创了镜像素数分解(Mirror-Prime Decomposition,MPD)理论,成为基础数学中与自然数质因子分解的欧几里德经典定理对称互补的镜像素数分解(MPD)定理。他的MPD定理支持对任意偶数的镜像素数分解,从而实现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形式化证明。据此所设计的一种检验算法已用于哥德巴赫定理的经验演示和工程应用。
基于他对基础数学的开创性贡献,王教授已被特邀在今年8月在希腊欧几里德故乡举办的第7届数学与计算机国际学术会议(MCSI’22)上就这一开创性成果发表全会主旨演讲。据悉,王教授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方法已被应用于由他所开创的“智能数学(Intelligent Mathematics)”的发展,以及对另一世界难题——“孪生素数猜想(Twin-Prime Conjecture)”的证明(已正式发表)。对此我们将另行报道。
新闻背景:王迎旭教授是加拿大Calgary大学自主认知系统、软件科学、脑科学和智能数学领域教授,国际认知信息学和认知计算学会(I2CICC)创始主席。他曾在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在清华大学担任杰出访问教授,在我校担任巴渝学者讲座教授。他是IEEE认知信息学和认知计算国际系列会议的创始人(2002)和指导委员会主席,IEEE脑启发认知系统(SMCS TC BCS)主席,IEEE计算生命科学(CS TC CLS)联合主席,以及10多家国际期刊和IEEE汇刊的主编或副主编。他的基础研究跨越了多个当代科学学科,包括智能、数学、知识、机器人、计算机、信息、大脑、认知、软件、数据、系统、控制论、神经学和语言科学。他发表了600多篇同行评议论文和38本专著/论文集,被谷歌学术评为“软件科学”世界第一、“认知机器人”世界第一、“自主系统”世界第七、“认知计算”世界第二、以及“知识科学”世界第一,H指数为64。王教授也是Research Gate公认的上述领域世界顶尖学者之一。由此,读者不难寻迹一个极具创造性的世界杰出科学家的不懈工作轨迹和对人类知识的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