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7月5日,重庆科技大学“抗战精神铸魂,乡村振兴筑梦”乡村振兴促进团赴重庆市巴南区东温泉镇鱼池村和南泉抗战遗址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青春脚步踏乡土,村情调研获真知
7月5日,乡村振兴促进团在巴南区鱼池村开展关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状况及村民生活水平的调研活动,走访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向种植户详细询问了农产品的种植规模、销售渠道、市场价格以及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波动等情况,深入村民家中详细了解家庭收入、支出情况、就业状况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盼。调研发现,鱼池村的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但在品牌建设、市场推广和产业链延伸方面存在着不足,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团队成员围绕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如何发展乡村特色经济等方面与村民进行了交流探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年之智。

务农实践进田间,青春耕耘助农忙
7月5日,乡村振兴促进团在巴南区鱼池村开展助农实践活动,在村民的指导下,团队成员迅速投入到田间除草工作中。尽管当日骄阳似火,空气闷热,但同学们干劲十足。大家手持锄头、镰刀,弯下身子,仔细地铲除着每一株杂草,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有的同学因初次使用农具略显生疏,却在不断尝试中逐渐熟练起来;有的同学额头布满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在脚下的土地上,却只是随手一抹,又继续专注于手头的劳作。经过数小时的辛勤付出,原本杂草丛生的田地变得整齐有序,看着那一堆堆清理出来的杂草,同学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垃圾分类宣传行,绿色环保添新力
7月5日,乡村振兴促进团在巴南区鱼池村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村中居民主要以老人和儿童居多,对垃圾分类知识了解有限,团队成员分小组前往村民家中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发放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单,向村名们介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标准,同时结合农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垃圾类型,举例说明不同垃圾的正确投放方式。此次宣传活动,普及了垃圾分类知识,提升了村民的环保意识,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青春力量。

趣味数学进乡村,童趣课堂启智慧
活动期间,乡村振兴促进团在巴南区鱼池村为当地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数学兴趣提高小课堂”,团队成员将精心准备的数学游戏卡片发放到小朋友手中,内容涵盖“趣味数独”“图形拼图”“数学接力计算”等充满趣味与挑战的项目,手把手地引导小朋友转换思路、解决难题,或是用生活中的实例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在互动环节,团队成员与小朋友们通过问答、小组竞赛等形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小朋友们积极踊跃,纷纷举手抢答,现场气氛热烈非凡。团队成员还为小朋友送上了精美得学习文具,并寄语他们认真学习,健康成长。

反诈宣传入人心,守护村民“钱袋子”
7月5日,乡村振兴促进团在巴南区鱼池村开展了一场干货满满的反诈宣传活动,以小组形式进入村民家中,开启了面对面的反诈知识普及之旅。团队成员结合精心准备的案例分析资料,向村民详细剖析各类常见诈骗手段的特点。从电信诈骗中伪装成公检法人员的套路话术,到网络诈骗里虚假兼职、刷单返利的陷阱,再到虚假投资骗局中用高额回报诱惑的手段,成员们都一一拆解,让村民清晰了解诈骗分子的作案逻辑。讲解过程中,成员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反诈要点转化为村民听得懂、记得住的“土味”叮嘱。

南泉旧址忆抗战,学子研学砺初心
活动期间,乡村振兴促进团赴重庆市南泉抗战旧址群,开展了一场意义深刻的红色研学实践活动。旧址群中,各类历史建筑、战时办公场所等保存完好,通过详实的史料陈列与场景复原,生动展现了当年军民携手抗敌的壮阔画卷。团队成员们在陈列着珍贵历史文物、照片和文献的展区,仔细聆听讲解,时而驻足凝视,时而低声交流,透过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画面,直观地感受到抗战时期重庆作为重要战略区域的紧张局势与抗争历程。学生们纷纷表示,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先辈的热血与信念,这次参观让他们对“家国情怀”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数理科学学院积极组织青年大学生投身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深入农村基层、走进田间地头,亲眼见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亲身领略新时代乡村焕发出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活力,深刻感悟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